欢迎光临崇明禁毒志愿者天地^_^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工之家 >> 详细内容
【个案工作方法】----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这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其主要代表是舒茨,这个理论有几点主要的设想: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这种需要与生物需要类似但不相同,生物需要调节着有机体与物理环境的关系,人际需要决定着个体与人类环境之间的联系。前者的不能满足,可能导致疾病与死亡,后者的不能满足,将会导致精神崩溃,甚至死亡。童年期的人际需要的是否得到满足所形成的行为适应方式,影响并决定着成年期对待他人的方式,有时象自己当年对待双亲的态度对待他人(恒常原则),有时和双亲认同,象双亲早期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他人(认同原则)。三种需要早期满足的不同性质与后来表现的行为方式存在关系。
  如果儿童与双亲的交往极少,或由于双亲忽视,使其与家庭处于不完全融合的状况,这种经验会使他们出现低社会行为,如倾向于内部言语,摆脱相互作用,与他人保持距离,或巧妙地或直接了当地拒绝参加群体活动。如果儿童与双亲处于过分依赖与沟通的状况,就会形成超社会行为,如总是寻求接触,忙乱,要求给予注意,热衷于参与群体活动,有时还会以巧妙地表现知识与技巧等方法加入群体。如果儿童与双亲适宜地沟通与融合,会造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独处或群处都感到幸福,不把自己看作是需要注意的个体,能依据情境决定是否参与群体,人际关系一般没有问题。
  如果双亲对儿童采取既有要求又允许儿童有自主决定权和一定的自由度,就会使儿童表现出民主型的行为方式,既乐于顺从又敢于掌权,可以放弃也可以执行支配权,一切视情况而定。双亲若过分地控制或不充分地控制,则会引起儿童的过度焦虑和防御性行为,或者形成专制型的行为方式,如倾向于去控制别人与反对他人对已控制,甚至独断独行,违反规范,不尊重他人权力,或者形成拒绝型的行为方式,如过分谦虚、顺从,拒绝支配他人或作出重要决定,不愿负责任。
  如果儿童小时得不到亲人充分的爱,经常面对冷淡与排斥,长大会表现出低个人行为,如表面友好,但保持情绪距离,深怕不受人欢迎或不被真正喜爱,因而避免相互建立密切关系。如果儿童生活在溺爱的关系中,长大也会表现出超个人行为,如强烈地寻求爱,希望或试图与人建立密切的情绪联系。如果儿童能获得适当的关心与爱护,就会形成理想的个人行为,长大后既不会受宠若惊,也不会有爱的缺失感;不论能否同人建立密切关系,都能恰当地对待自己。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009 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崇明工作站,
承建:上海墨恒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0033960号-1
本站浏览总人数:1168304 今日浏览总人数: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