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崇明禁毒志愿者天地^_^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社工之家 >> 详细内容
【个案工作方法】----阿德勒个案疗法

  阿德勒对人类的分法有两种:分为乐观主义者与悲观主义者、或攻击者与防卫者。他认乐观主义者的性格发展大多是直接式,而悲观主义者则相反,是由儿时经验及印象而得到「自卑情结」的,同时,他认为睡眠也是衡量个人发展的绝佳标准,因为一个人如果睡不安稳,显然是害怕危险的发生,这种连人生自然现象(睡眠)都抱着敌视态度的人,明显就是悲观主义者。另外,他认为攻击者因为不受社会的赞同,往往会转成防卫者,这两种类型都有缺点,如攻击者凶暴、残酷,防卫者好批评、猜忌。
  阿德勒对性格有特别的看法,大致分为激进性格(攻击性性格)、非激进性格(非攻击性性格)及其它三类;一般说来,当一个人追求权力及优越的目标,以公开与他人为敌的方式呈现,连对方都可直接感受他的敌意时,就属于激进性格;相对于激进性格,非激进性格以自人群中撤退的方式,来操纵关心他的人,这种表面上不伤害别人的形式,其实同样隐藏着对人的敌意。以下大致说明这些性格。
  (一)激进性格 
  o 虚荣(Vanity)
虚荣会引人去做一些只重外观而不重实质的无益工作及努力,使人经常想着自己,或别人对他的看法,这迟早会使人失去跟现实的接触。
  虚荣最常使人去干扰别人,那些无法在自我虚荣中得到满足的人,常努力去阻止别人充份展现其生命。
  有虚荣心的人总是知道怎样把错误的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他自己总是对的,别人总是错的,他们对别人的生命毫无贡献,只是一味的抱怨、找借口,不计一切代价维持个人的优越感,并保护他们的虚荣,免得遭受羞辱。
  o 嫉妒(Jealousy)
嫉妒有千百种形态,它可能表现在不信任、暗中袭击别人、从批评角度去衡量别人、经常怕被人忽视、自毁、死硬的顽强、限制别人的自由、征服等,那一个独占鳌头,就全看当事人在形成嫉妒情感前为社会生活所作的准备。
  嫉妒也可能抱着谴责别人的目的,凡此种种形态都导向一个结果:剥夺另一个人的意志自由,把他拘在一个常规里,或把他锁起来。
  o 眼红(Envy) 
  只要有追求权力及追求支配存在的地方,「眼红」一定存在。个人若达不到目标,其间的鸿沟会产生自悲卑情节,这份自卑感压迫他,对他的整体行为和生命态度造成影响,他会开始把时间花在注意别人的成功,思考别人对他的看法,或者别人已经如何成功等事务上,他经常觉得被忽略,感到受人歧视,由于他难得费心去同情别人的处境,所以他对人性了解极少,也不会因自己的行为使别人受苦而尝试改变自己,最后他可能会见旁人痛苦而感到高兴。
  o 贪吝(Avarice) 
  贪吝者在周围筑起一道围墙,以保护那些可鄙的财物,在今日文明中,差不多每个人都带着一点贪吝,其实这也是个不错的特质,如果每个人都能吝啬时间、体力,就等于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但就怕被误用,将自己的工作重担转移到别人肩头。
   o 恨(Hate) 
  恨通常不会公开表露,它类似虚荣,知道如何给自己戴上面具再显现,有时恨以温和的形态表现,例如「不信任人」、唠叨、怨怼就是一种掩饰形态,一个人怀恨的程度和唠叨程度,可说是此人个性的最佳指针。
  o 犯罪性疏忽 
  当一个人把个人小事看得比别人的利益更重要时,他才会对可能给别人造成危险毫不挂虑,而这就是我们衡量一个人「敌意」与人道的「索引」。
   (二)非激进性格 
  o 孤僻(Seclusiveness)
  这种人会刻意对人冷淡,利用每一种可能在自己与人类同胞中制造距离,我们可以从中现虚荣及野心的暗流-他们意图强调自己与社会的不同来提升自己,但他们最后赢得的不过是幻想的荣耀罢了,在这些仿佛无害的放逐态度里,明显带有争斗的敌意。
  o 焦虑不安(Anxiety)
  厌世的性格常满布焦虑不安的色彩,他们常常感觉自己是某种敌意下的迫害者,他们相有什幺东西使他们异于常人,「害怕跌落」就是他们表现在外的态度,其实他们和追求力及优越目标的人一样,焦灼不安是强迫别人走近他们并陪伴他们的明显招式。
  o 懦弱(Faint-heartedness)
  这种人觉得每一件面临的工作都特别困难,他们对自己完成任何一件事的力量没有信心,他们表现的外在形式必然是行动迟缓,结果不但无法很快完成工作,反而可能保持不变;除了行动迟缓,懦弱性格还有过度慎重、过度周备的表现,这些都只是为逃避责任才有的行为。
  o 粗野不驯(Untamed Instincts) 
  有些人的个性可以用粗鲁(uncouthness)、或极度缺乏教养来说明,他们的言行表现脏凌乱,不做一件有用的事,似乎一意破坏和冒犯别人,他们的粗野行为始于幼年时期,他们的性格很少是直线发展的;藏在这种行为的底层,是这种粗俗者会见朋友的明显感,每个粗俗而令人不快的人都希望远离生命,而且他们都厌恶合作,粗野行为是他们避人类的最好方法。
  (三)其它 
  o 愉快(cheerfulness)
  有的人常常神采奕奕,永远不会优虑,与人相处时擅于把这种愉快散发出去,使人生变 美丽而有意义,我们通常会认为这种性格是社会感的高度发展。
  o 思辨力的匮乏(thought processes and ways of expression)             有的人所思所言,满是格言、谚语或专门术语,他们在判断、批评别人时缺乏感同身受心思,这足以证明他们心灵阻滞。
  o 学生式的不成熟(schoolboy immaturity) 
  有些人的发展生涯似乎停留在学校的某阶段,他们表现像个学生:迫切的听讲,等待机会一抒己见,让别人得知他对当时的议题亦有所知,并等待好的分数来肯定自己,他们只适合处在固定不变的生活形态;假如他们恰好缺少同情心,就会显得尖酸刻薄、难以亲近,或是流露出想扮演万事通的意图,依个人偏颇的规则与公式对事情作贸然的分类。
  o 腐懦及原则至上者(penants and men of principle) 
  这类学究型的人,事事都依据原则,且谨慎地逃避一切变化,因为他们常觉得没有安全感,所以必须把生命塞进几条规则与公式中,他们才不会害怕生命,当无公式或规则可依循时,他们只有逃跑。
 o 顺服(submissiveness) 

  这类人大概不能适应主动的位置,他们只有在遵从别人的命令时才会显得舒适自在,他们逢人就鞠躬,仔细聆听每个人的话,不多加衡量、思考,只是听命行事,且一味附和,他们认为顺服是一种荣耀,有些人甚至在压抑自己中找到快乐,可以说他们是在压抑自己中为人生问题找到解答。有些人已经被奴隶性到只有感谢某人时,他们才会快乐,他们仿佛为人的原谅而存活于世,但我们不应以为他们高兴这样,其实他们多数是不快乐的。
另外,阿德勒认为女性被灌输的人生法则是顺服,即使她们不能从中获得任何好处,她们仍深信不移。解决这些困难的通路就是两性朝平等方向努力,也许目前还是理想,但它至少是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准。
  o 专横霸道(imperiousness) 
  这种人通常有强烈的支配欲,喜欢担任领导的角色,所以当他们需要服从别人的命令时,他们往往显得紧张不安,如果我们恰好需要一名领导者,就可以往这类人中去找,不过他们在团体中不能发挥他们的一份力量。终其一生,他们把自己拉到极现,直到用某些方法证明自己的优越,才会休息。
  o 命中带煞(hard lack) 
  这类不幸者的倾向是,以其恶运为荣,并把它当作某种超自然力量所致,其实这只是顽固的虚荣在作祟,只有认为自己是万事万物中心者才会如此夸大;他们看每件事都过份严重、悲观,我们不难了解他们何以事事不顺,他们不仅使自己的人生变得愁苦,也使别人变得愁苦,所以人人谴责他们是扫把星。虚荣是其不幸的根源,而「处不幸」则是这种人用来显得不同凡响的一种方法!
  o 宗教狂(religiosity) 
  在他们的看法中,认为藉用人工的方法和一些特别热切的祈祷和宗教仪式一样,能使自己和上帝更靠近,也就是说,上帝除了全心看顾他们之外,别无他事。他们接近上帝的方法一如他们接近人类,只是抱怨、发牢骚,而从不设法自救或改善环境,他们觉得合作只是别人的义务。阿德勒的谘商模式乃属短期谘商,是成长模式而非医疗模式,故可应用在不同层次的人、不同型态的谘商情境。许多谘商模式及治疗,如:儿童辅导、亲子谘商、家族治疗、婚姻治疗、团体谘商、儿童青少年个别谘商、文化冲突、矫正与复健谘商、药物滥用防范计划及社会问题等,举凡教育、亲子关系、婚姻及社会问题都有阿德勒的影子。接下来,就其中的家族治疗与儿童团体谘商作较深入的介绍。
  一、家族治疗
  1.目标:不在改变个人,而在教导家人如何共同生活。刺激其社会兴趣并学会彼此鼓励,对家庭有一份归属感与责任感。
  2.首务:观察家庭动力。家庭动力包括家庭结构与家庭功能。家庭结构指家人个自所占位置及家人如何被放在一起。家庭功能指家人间的互动及表现。
  3.观察家庭动力的重点:
  a.家人的距离与亲密度
  b.家中成员的力量、权力分配
  c.在家中不同的位置对彼此的期待
  d.沟通型态为何
  e.家人对事情「主观」的解释
  二、儿童团体谘商
  (一)理论基础
  阿德勒乃第一位利用团体方式从事儿童团体辅导工作的学者。他认为人天生有一种「主动关心周遭人、事、物」的潜在倾向(他称之为「社会兴趣」),此种与生俱来的社会兴趣,影响儿童人格的发展,任何适应上的问题,都与儿童如何在团体中觅求归属感有关。接下来就国内一份论文研究「阿德勒模式儿童团体谘商」(杨文贵,民76)简单介绍儿童团体谘商的过程与模式:
  (二)过程
  按阿德勒谘商模式的四阶段:
  a.建立平等良好的谘商关系:可用游戏打破僵局,再使谘商员与儿童对团体目标有一的认同,并提高凝聚力、归属感。此阶段包括团体规则的说明,并承诺遵守。
  b.心理调查:探讨儿童对自己设定的生活目标,找出在其所处环境中,采取什幺样的略,首先搜集儿童的主动表现,如:他的抱怨、他的感觉、他的困扰、他的问题....等。再者,调查其客观情境,如:他在所居住的环境中扮演什幺角色?他和同侪关系如何?家迎中的交互作用怎样?之后可进行「生活型态调查」,包括家庭星座、家庭气氛、兄姐妹的象征、早年记忆.....等。
  c.洞察与解释:协助儿童洞察自己生活的错误目标,并予以解释,此阶段可以轻松的故事、皮影戏....方式及一系列的问话来观察儿童的「认知反射」。此种「认知反射」常包括:微笑、露齿、低头、尴尬的笑或眨眼等。
  d.重新导向:与儿童共同思考,帮助儿童了解除了自己目前表现的令人困扰的行为外,尚有其它正向行为可选择。此阶段另一要务乃为儿童找寻「重要他人」。藉「重要他人」的鼓励与支持,才能使儿童认知上的领悟与一时兴起的豪气维持下去。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
©2009 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崇明工作站,
承建:上海墨恒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0033960号-1
本站浏览总人数:1168286 今日浏览总人数: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