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同志是某镇一名普通的社区保安队员。他06年在某镇某村村担任驻村社区保安,在三年多的社保工作中,老杨工作的所在村前后共有16名吸戒毒人员,他对每名吸毒对象都能视如兄弟,走近他们,关心他们,对他们倾注了不少心血,对他们的情况都能做到如数家珍。
做对象的贴心人
老杨能够对吸毒对象倾注心血,缘由对他们的不离不弃。他深深地知道,一名对象的康复,等于一个家庭得到拯救。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对象赵某出所以后,面对家庭情况,感到了从未有过的生活压力。妻子曾患乳腺癌做过切除手术,常年需要人照顾,儿子需要抚育和培养,在目前就业很困难的情况下,像赵某这样的特殊人群,更需要找到一份自食其力的工作,来承担起家庭的责任。同时在履行责任中,充实自己的生活,巩固自己的戒断信心。老杨在与赵某的沟通中,了解到了赵某的想法,并且也知道了赵某想做废品收购工作,并想到租用生产队的旧仓库作为自己的经营场地。但在实际操作中,赵某碰到了难题:个别群众知道了吸毒人员要借用旧仓库,表示出了极端的排斥和不信任。老杨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后,找到村支部书记那里反映了情况。在书记的支持下,和书记一起利用各种时间,分别上门做群众的思想工作,说服他们要支持和鼓励对象自食其力,要为对象打开一扇窗。
俗话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老杨和大家的努力,使赵某的愿望得以实现,使他重新享受到了社会的关爱和家庭的温暖,也使他看到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成为对象家人的知心朋友
有一名对象和老杨没有见过面,但他却对对象的情况了如指掌,因为他是对象父母的知心朋友。
对象倪某由于几进几出,使他的父母伤透了心,认为儿子肯定无可救药了,在与他人的沟通中,流露出了深深的绝望,他们的生活被灰暗所笼罩着。
老杨试着走近倪某的父母亲,想让他们用家庭的温暖唤醒倪某对生活的热爱。老杨第一次上门,就碰到了倪某父母的冷脸,他们对老杨爱理不理的样子,表现出了对老杨的不信任。他们对老杨说,“倪某多次进出,已经不可能变回原来的他了,你们如果把他抓住的话,无论你们如何处置,我们都无话可说。要我们对他抱有希望,那是不可能的了。”老杨没有和他们讲大道理,而是和他们一起分析了倪某目前的状况,让他们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他的处境,要了解他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帮助。家庭是他的避风港,如果家人不信任他,不接纳他,只会把他推得更远。通过沟通,倪某的父母答应老杨在对待儿子的问题上有所改变,并为之做出努力。老杨第二次上门,还是和倪某的父母亲接触,了解到倪某在上海找到了工作,并且谈了一个女朋友,已领回家和父母见过面了。倪某的这些改变,这在以前,是他的父母无法想象的事情。老杨第三次上门,了解到他们小两口在同一家单位工作,并已经结婚,且妻子有了身孕,目前倪某工作努力,生活稳定,已经走上了正常的生活轨道。
对待对象永不言弃
对象陈某经常呆在上海,有一段时间,陈某的父母亲听说他有了吸毒的消息后,把他从上海找回了家。但他人回来了,心却无法呆在家里。老杨了解到情况以后,多次利用早晨和傍晚的时间,上门和陈某沟通,鼓励他离开原来的圈子,过正常人的生活。陈某口头上答应了,但过不了几天就有离家出走了。父母亲重新找他回来以后,老杨再次上门做工作。如此反复了多次,在没有明显效果的情况下,老杨建议他的父亲,利用他的工作关系,把他带到某厂上班,这样可以做到工作、看护两不误。陈某的父亲采纳了老杨的建议,在征得厂长的同意后,把陈某带到了厂里上班了。由于家人和陈某零距离的接触,陈某现在安稳地呆在父亲的身边了。
在老杨身上,像这样的故事很多,虽然平凡、普通,但他的付出,却为对象家庭带来了很多幸福和快乐。老杨说,工作虽然辛苦,但得到的会更多,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小小的回报,他会一如既往做好一名志愿者应该做的工作。(文/李岁凤)